日本免费a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最新AV专区DVD,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97色,一级黄色网址

 
全國服務熱線:0575-82565398
質量生存   服務市場??
千里捐贈 只為共“砼”心愿 ——寫在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博物館籌建之際
來源: | 作者:陽力混凝土 | 發布時間: 2021-09-08 | 67 次瀏覽 | 分享到:

  博物館對于一個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文化是推動工業發展的原動力。在一個行業向高質量攀登的路上,需要文化提供柔性支撐和精神動力,而博物館既是工業文化的記錄者,也是行業、企業更替的見證者,更是行業未來創新的展示平臺。

  對于混凝土外加劑行業來說,籌建博物館的意義同樣巨大。由壘知集團主辦、科之杰新材料集團承辦的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博物館(北京站)捐贈儀式近日舉行。來自北京、天津地區的外加劑行業老中青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捐贈儀式。本次捐贈儀式是繼成都站、廈門站、上海南京站之后的又一里程碑,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體現了業界“砼”人對外加劑博物館建設的支持和厚愛。

  作為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博物館的籌建方,科之杰新材料集團耕耘行業20年,發展成為行業領軍企業。科之杰新材料集團始終懷抱“共創、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行業技術進步,促進行業文化交流。壘知集團常務副總裁、科之杰新材料集團總經理麻秀星就曾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博物館的設立初衷是為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混凝土外加劑行業記憶,成為行業交流平臺,旨在搭建一個中外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橋梁,希望行業“砼仁”共同努力,傳承歷史,把博物館建設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行業歷史、文化、技術交流平臺,共創行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提到我國混凝土外加劑的發展史,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我國著名水泥混凝土技術專家、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協會創始人黃大能。他長期從事混凝土化學外加劑的技術研究,大大提高了大壩混凝土的耐久性,在建設長江三峽大壩工程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黃大能一生的科研事業都是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進行的。在這里他奮斗了半個世紀,研究制定了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水泥質量標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標準砂廠,發起成立了混凝土外加劑學會和混凝土外加劑協會,竭力推動我國混凝土走商品化的道路,且他的精神持續影響著行業中人。

  北京市混凝土協會外加劑分會會長王子明是行業的親歷者、記錄者,同時也是黃大能的學生。1984年從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畢業后,王子明考入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研究生,自此步入混凝土外加劑行業。1987年研究生畢業后,他進入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房建材料研究所混凝土外加劑項目組,開始了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科研工作。近40年間,他經歷了外加劑品種不齊全、相關外加劑產品標準和應用技術規范不健全的階段,也經歷了行業高速發展走向成熟的階段,為行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儀式上,王子明代表北京市混凝土協會外加劑分會向博物館捐贈館藏資料,并表示如今混凝土外加劑行業已經從朝陽產業發展成為一個充分競爭的成熟行業,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博物館承載了老一輩外加劑人的希望和夢想,能一起建設博物館這個“共同家園”他深感喜悅,希望能一直保持行業初心,同老中青三代外加劑人一起傳承和發揚行業精神。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外加劑專委會秘書長郭京育是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博物館發起人,在談到籌建博物館的初衷時她說,博物館的建設是她的夢想,相信通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博物館可以成為行業“砼仁”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值得關注的是,在博物館籌建過程還出現了一批行業老專家的身影。由于這些老專家的參與,博物館籌建變得更加感人。其中,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國家級專家石人俊、我國知名外加劑專家熊大玉雖已耄耋之年,仍來回成都、廈門、上海、南京等各地奔波出差,召集業界老專家開展口述歷史、征集展品等工作,行業其他老專家們也積極響應,親力親為獻計獻策,老專家們對行業的執著和堅守令人動容。

  在混凝土外加劑行業,像這樣的行業專家還有很多,在捐贈儀式上大家紛紛捐獻出歷史資料、手稿、著作、照片、早期實驗儀器等珍貴文物,每一件捐贈品的背后,都是外加劑人對事業的執著和寄托,此義舉也充分展現了他們對行業的無私奉獻和傳承熱愛。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籌建博物館不僅僅行業、企業、專家的事,還關系到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今年6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通過5年努力,工業文化支撐體系基本完善;提出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探索建設國家級行業博物館。然而,總體情況如何?從全國來看,近年來全國各地籌建博物館的呼聲日益高漲,其中不乏企業投資籌建博物館的身影。作為架起歷史與現實、現在與未來、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博物館在行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與意義,而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博物館的籌建是一個行業的大事,更是工業文化發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