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市場也稱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是今年最重要的增量政策工具。近期,隨著各方陸續披露相關信息,其額度分配、支出進度與市場影響等也得以明晰。
央行11月16日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截至2022年10月末,兩批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各銀行為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累計授信額度已超3.5萬億元。
另據記者采訪及梳理,金融工具主要投向經濟大省及交通運輸行業。從進度上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出進度較快,但仍有一些項目尚未開工建設。從市場影響看,金融工具投放使用后,基建投資增速得以穩步回升。此外,金融工具的投放使用也對PSL、委托貸款、存貸差等宏觀金融數據形成“擾動”。展望看,由于地方政府債務率接近警戒線,財政加杠桿空間收窄,“準財政”性質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明年大概率繼續發力。
額度如何分配?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起源于今年6月。6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于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但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財政和貨幣政策聯動,中央財政按實際股權投資額予以適當貼息,貼息期限2年。
8月24日召開的國常會表示,增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即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規模達到6000億以上。央行披露,截至2022年10月末,兩批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市場也高度關注三家政策性銀行、行業、各省份獲得的額度情況。
為加強基金管理及投放,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分別成立國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公司、農發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公司、進銀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公司。三家銀行獲得的基金額度和各行體量成正比:農發行、進出口銀行10月中旬披露,農發基礎設施基金、進銀基礎設施基金分別完成全部2459億元、684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投放任務。按此計算,國開行投放的額度在4200億左右。
投向行業方面,央行相關負責人介紹,政策性、開發性銀行運用金融工具,重點投向三類項目:一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明確的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分別為交通水利能源等網絡型基礎設施、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國家安全基礎設施。二是重大科技創新等領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
從實際投向情況來看,交通項目、市政和產業園區、水利項目是重要投向。據交通運輸部披露,第一批3000億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在交通運輸領域已簽約額度約1950億元,占比高達65%。
安信證券固收團隊收集的370個項目樣本數據顯示,交通項目為基金第一大投向,其次是產業園區和水利、水務項目。盡管項目數量不多,但交通項目具有單項目投資體量大的特點,投資總金額達到631.6億元,占比52.2%;產業園項目和水利、水務項目具有單體投資規模小但項目數量眾多的特點,項目數量占比23.6%、26.0%,金額占比17.9%、13.3%。
從區域看,經濟大省是投向重點。據《浙江日報》報道,截至10月20日,國開行、進出口銀行、農發行今年共向浙江地區168個重點項目投放基金653.70億元。該規模約占全國總規模的十分之一。
農發行披露,基金在全國31個省份全部實現投放,其中,向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和四川6個經濟大省投放基金1222億元、支持項目819個,占比分別為50%和49%。進出口銀行也披露,從地域看,首批500億基金向六省份投放基金252億元,占比50.4%。
究其原因,六省份經濟總量幾乎占全國的半壁江山,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是穩經濟的主力。此外,因為人口眾多、經濟體量大,經濟大省的基建項目收益水平相對更高。
西部省份某地市發改系統人士表示,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吸納投資量大、產業鏈條長、創造就業機會多,是今年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舉措。金融工具的支持,快速打通了資本金無法到位造成的堵點,促進了項目盡早工作和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可以助力經濟大省經濟恢復增長。
進度幾何?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申報流程及相關操作,整體上與專項債項目的申報流程和操作類似。”西部省份某地市發改系統人士表示,“投向上和專項債也有重合的領域,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投向更廣,不僅可以投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還可以投經營性項目。”
如果以專項債類似,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投完相當于專項債發完,后續的使用環節才更為重要,因為這涉及能否形成實物工作量拉動投資,進而穩定經濟大盤。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11月9日主持召開的重點省份基金項目視頻調度工作會議要求,要持續發揮協調機制作用,將基金工作的重心,從提高審批效率、加快資金投放,轉向督促加快項目開工建設、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上來。同時,要進一步做好要素保障和配套融資,確保承諾事項按期落實兌現、資金拼盤完整閉合。
配套融資方面,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披露,目前各銀行為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累計授信額度已超3.5萬億元,有效滿足項目建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
目前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出進度較快,但和專項債一樣,也有部分項目進度較慢。記者獲得的某省工作簡報顯示,截至10月末該省10余個交通項目獲得基金127.25億元,其中已累計支出47.05億,支出進度達到37%。
11月11日河南省發改委召開的全省基金項目視頻調度工作會披露該省基金項目進度情況:國家審核通過的564個基金項目,已開工196個;已簽約投放的99個項目,已開工71個、涉及基金124億元,尚有28個新增批次項目暫未開工、涉及基金97億元。此外,還有16個項目暫未按要素保障承諾函兌現前期手續。
央行則披露,第一批3000億元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在今年第三季度已實現全部開工建設,第二批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也將按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分批實現開工建設。
隨著金融工具支持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基建投資增速持續回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基建投資增速為8.7%,相比1-6月回升1.6個百分點,明顯高于去年同期的7.7個百分點。未來隨著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加快落地,將不斷釋放“擴投資、帶就業、促消費”的綜合效應。
據相關部門披露,首批3000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支持投資項目900多個,項目計劃總投資超過3萬億。如按此簡單推算,7400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所投資項目計劃總投資將超過7萬億。但該投資規模將在未來數年內落地,亦即今年形成的投資規模只占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調度會議還要求,進一步做好項目儲備和項目前期工作,為明年擴大有效投資打好基礎。考慮到地方政府債務率接近警戒線、財政政策空間受限,明年可能仍會使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專項債付息壓力攀升下,明年新增專項債規模或難加碼。預算外“準財政”可加力支持,明年政策性、開發性信貸規模或在今年基礎上提升,金融工具亦可根據實際情況加碼、規模或突破萬億。
市場影響幾何?
除基建投資外,金融工具也對諸多宏觀金融數據帶來影響。
比如,PSL(抵押補充貸款)在沉寂兩年后重新高增長。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2月后,PSL一直表現為凈償還。但今年9月PSL凈新增1082億元,10月凈新增規模進一步上升至1543億。歷史對比看,單月1000多億的凈新增額也處于較高的水平。
市場分析認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資金來源之一為PSL。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表示,為發揮金融對有效投資的支持作用,運用PSL支持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為基礎設施重點領域設立金融工具和提供信貸支持。
再如,項目公司獲得金融工具資金后形成銀行存款,但政策性、開發性銀行對金融工具的出資目前沒有計入貸款,統計上造成存貸差擴大(銀行存款和貸款之間的差額):10月末存貸款余額的差值為44萬億,較2021年末擴大4.7萬億元。
此外,社融口徑下委托貸款異常高增。2018年以來委托貸款整體呈現凈減少的態勢。但8月、9月社融口徑下委托貸款新增1507億、1755億,10月也新增470億。
究其原因,8月、9月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投放中,大部分資金以股東借款方式投放,被計入委托貸款統計口徑,導致委托貸款出現明顯增長。記者獲得的項目交易結構圖顯示,在股東借款模式中,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公司、政策性銀行或國開行、項目公司股東三方簽訂股東借款合同,基金公司委托銀行對項目公司發放貸款,項目公司股東再以貸款資金對項目公司進行增資。
除股東借款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還采用股權投資的方式將資金投入項目,用于補充項目資本金缺口。股權投資模式為,基礎設施基金公司直接入股項目實施主體,但不參與具體經營,本質上為“名股實債”的模式。
記者根據工商材料梳理,截至11月18日,國開基礎設施基金公司對外投資24家公司,合計出資約44億;農發基礎設施基金公司對外投資32家公司,合計出資35億;進銀基礎設施基金有限公司尚未有相關信息披露。這些被投資的公司大多為城投公司。
南方省份某政策性銀行業務人士直言,一些項目收益不明顯,因此在交易結構中引入了回購。記者獲得的項目材料也顯示,不論在股權投資模式還是股東借款模式下,相關部門均需統籌調配資金、資產對股權回購主體進行注資或注入經營性資產形成回購資金來源。
多位地方財政人士則提醒,2015-2017年兩萬億專項建設基金使用中存在民間資本擠出、項目進展不順利導致資金閑置、“明股實債”導致新增隱性債務等問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要努力避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