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核心技術就能贏得話語權?!碑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正改變著世界產業格局,科技創新重要性已成為各國共識。我國混凝土外加劑產業就是其中的典范,通過自主創新,該產業實現了從跟跑、并跑直到領跑的超越,一舉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助力了田灣核電、三峽大壩、蘇通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跨海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屹立挺拔。而這一切得益于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第三屆江蘇省專利發明人獲得者冉千平以及他帶領的團隊。
打破壟斷,國產外加劑未來可期
混凝土外加劑作為新型材料一直以來被喻為水泥混凝土的“血液”,是推動建材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重要材料。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建筑業市場步入快車道,傳統混凝土攪拌生產,不再滿足城市規模建設,市場對可降低單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卻能提升混凝土力學性能和施工性能,并能延長建筑使用年限的混凝土外加劑需求日趨加劇。但由于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國內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市場基本被國外公司所壟斷,成本只有4000元/噸的混凝土外加劑,市場售價高達35000元/噸。
彼時的冉千平剛從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研究生畢業,被時任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建材所所長繆昌文教授召入了團隊。作為先進建筑化學功能材料基礎問題及共性技術研究領域的一員,冉千平立志憑借創新研發的力量,讓混凝土外加劑實現“中國造”,打破市場上“進口獨大”的格局。在此后的時間里,冉千平全身心地投入研發中。
“雖然,每立方米混凝土只需使用200至500克的外加劑,但這項技術的研發卻并不簡單?!碧峒斑@項技術的研發,冉千平感慨萬千。他介紹,2000年前,高端混凝土外加劑技術完全依賴進口,通過比較,他嘗試用優先競爭吸附的原理去解決傳統產品無法解決混凝土流動性損失大的難題。但該項技術在國內還處于空白階段,為收集資料,他一邊泡在圖書館翻閱大量的外文書籍文獻,一邊埋頭在實驗室練習,即使是凌晨三四點,燈火通明的實驗室里依舊會有他的身影。在中試階段,他一直守在現場,為獲得第一手數據,他曾在工廠七天七夜不休息,實在熬不住了就在實驗釜邊上打個盹。
皇天不負有心人,僅花費半年時間,第一代“中國造”混凝土外加劑研發成功。冉千平回憶,作為首款國產接枝聚合物類產品,這款外加劑解決了中低流動性混凝土流動度損失大的難題,而憑借著這項過硬的技術,他們打敗了了國內外十幾家競爭對手,順利中標田灣核電站建設工程,田灣核電站因此成為首個使用“中國制造”混凝土外加劑的核電工程。自此,國外對我國核電工程外加劑的壟斷結束,“中國制造”混凝土外加劑未來可期。
瞄準痛點,后發優勢贏得產業“先機”
“首秀”的成功,不僅激發了冉千平繼續研發的雄心和斗志,也讓他認識到在高手林立的混凝土外加劑“江湖”,“中國制造”要實現異軍突起,打破國外壟斷只是第一步。冉千平坦言:當時國內外加劑行業上下游產業并不完善,即使是第一代“中國制造”混凝土外加劑原材料也均來自日本與德國。在梳理了外加劑產業的上下游后,冉千平決定邊創新升級已批量生產使用的外加劑,邊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提高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瞄準目標,冉千平迎難而上,但創新發明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翱萍汲晒麖膶嶒炇易呦虍a業化,過程很困難!” 冉千平坦言,將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中,最難的莫過于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想法到市場的挑戰。因為,從實驗室到產業化,中間包括了小試、中試等多個環節,僅僅做出實驗結果是不夠的,還要綜合考慮產能、合格率、安全性和環保等多種因素。此外,“中國制造”的混凝土外加劑要實現“后發優勢”不能只追求性能,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穩定、安全。因此,在制造出“進口替代品”后,他與團隊不再滿足于對國外現有技術的拷貝,而是通過產業化推動創新發明。
“發明創造沒有實現產業化就是無效創造?!背顺掷m創新發明外,冉千平意識到產業基礎能力薄弱,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也迫在眉睫。但與其他產業不同,外加劑產業不僅專業性強,行業跨度也較大,涵蓋了有機化學、化學工程、高分子材料、建筑結構等多個領域。為打造安全可控的混凝土外加劑產業鏈,冉千平協同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百余人的科研創新團隊,其中包括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人才和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等行業頂尖人才,通過眾人的集智攻關,蘇博特在混凝土外加劑領域,形成科研開發、規模生產和專業化技術服務的完整體系。同時,市場上混凝土外加劑價格也由最初的35000元/噸,下降至8500元/噸,“中國制造”開始一路高歌猛進,曾經壟斷國內市場的國際企業逐步退出舞臺。
創新不止,“中國制造”品牌已形成
從后知后覺到高歌猛進,國產混凝土外加劑產業發展從未停歇,作為產業帶頭人,冉千平的創新發明腳步也從未停止。他總是說:“現在是科研人員創新的最好時期。”在他看來,創新即發展,創新即改變。在高質量發展的當下,一個小小的創新或許就是一個增長點,刺激著產業不斷擴大、升級,為國家、社會創造大量財富。
近年來,混凝土外加劑研發技術不斷更新,其產業也在逐漸擴大。特別是我國基建工程的全部鋪開,讓原本年銷售量已達百萬噸的外加劑變得更為搶手,產品供不應求。冉千平解釋,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層與超高層建筑不斷涌現,對混凝土流動性保持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市場要求,冉千平帶領團隊發明了緩控釋型流動性時變調控材料,解決了新疆、廣西和南美洲高溫嚴酷環境混凝土流動性損失大的技術難題。之后,蘇通大橋、潤揚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以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跨海大橋均應用了他們的技術。
即使已在外加劑領域榮獲諸多殊榮,但冉千平對發明創新仍充滿熱情。近年來他和團隊不僅發明了人工砂外加劑,還創新研發了混凝土低能耗制品專用外加劑,通過采用納米技術,滿足了高鐵軌道板制品抗壓強度,實現了高強混凝土預制管樁的免蒸壓,改變了過去建筑業中采用的能耗高、低壽命的高溫、高壓蒸汽養護工藝。此外,冉千平還在不斷自我突破。他透露,目前他還在進行一項具有行業挑戰性的創新發明,預計新品將于5年后面世,該項發明或將提升30%的混凝土建筑的韌性,從而增強建筑物抗震能力與安全性。
其實,冉千平不僅熱愛發明,更懂得保護發明成果。冉千平介紹,目前,他所帶領的團隊已對擁有的發明成果進行專利布局,現已有國家授權專利200余項,其中涵蓋多個高價值專利,團隊成員也都進行了知識產權專利培訓。不僅如此,為鼓勵大家創新研發,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還成立內部專利評定小組,對高價值專利進行內部的分級管理。